相關部門積極貫徹《勞動合同法》
規范招聘行為為大學生就業架橋鋪路
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國家教育部預計,今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將達到559萬人,比上年增加64萬人。為做好大學生就業工作,各相關部門及各地相關機構積極貫徹實施今年生效的《就業促進法》和《勞動合同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為保障大學生就業架橋鋪路。
據了解,教育部、人事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等十部委將聯合采取新舉措,保障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同時加大對《勞動合同法》貫徹實施的力度。國家發改委和國資委等五部委發起組織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網絡聯盟,在積極促進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的同時,也為《勞動合同法》的深入貫徹實施保駕護航。中華全國總工會采取措施,制止規避《勞動合同法》的違法行為。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發布《就業服務與就業管理規定》,對用人單位的招聘行為進行了規范。《規定》細化了《勞動合同法》。比如,要求用人單位的招工簡章、招聘廣告等就業信息,均不得包含歧視性內容,用人單位也不得強行把乙肝病毒血清學指標作為體檢標準,同時要明確薪酬標準。
春節過后,各地迎來大學畢業生就業應聘和各單位招聘的一個小高潮。記者在北京人才市場發現,由于今年招聘恰逢《勞動合同法》出臺,“透明招聘”漸漸進入人們的視線。和以往相比,今年招聘的專業方向、崗位設置、薪酬待遇、工作內容等信息,更加如實告知求職者。
各地人才市場助力《勞動合同法》的貫徹實施。據介紹,廣州市日前出臺規定,除特殊崗位外,用人單位發布的招聘信息中,不得出現類似“要求五官端正,限招本地戶籍人員”等帶有歧視或限制性的語句。否則,應聘者可以向勞動部門投訴其犯規。北京市人才服務中心針對今年《勞動合同法》開始實施的實際情況,將邀請勞動部門的專家,為參加招聘會的用人單位舉辦講座,解答企業在招聘過程中的一些困惑和疑問,協助企業規范招聘行為。河北省也出臺規定,禁止不規范的招聘現象。
地方政府也積極貫徹《勞動合同法》。記者了解到,北京、上海等地加強對各類就業招聘活動的監管,嚴格規范招聘收費行為,紛紛采取有效措施,嚴歷打擊虛假招聘行為。
專家指出,過去,一些用人單位屢屢出現侵犯勞動者合法權益的現象,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勞動合同制度實施不到位。建立健全勞動合同制度,依法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是《勞動合同法》最突出的特點,無疑也是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一個福音。
大學畢業生小張向記者談及了新一年的求職感受:“新法規的生效,讓用人單位和求職者對勞動合同的簽訂都較為重視了。對求職者來說,新法規對勞動合同內容的詳細規定,限制了某些用人單位不規范設立試用期,視員工為廉價勞動力等不良做法,使我們求職過程中在勞動合同的建立、終止,勞動報酬,試用期等多方面,有了不同程度的保障力度。”小張告訴記者,他已與某企業簽了一份期限為三年的勞動合同,試用期僅為兩個月,且試用期工資也不算低,自己比較滿意。
記者從國內多家企業了解到,為了貫徹實施《勞動合同法》,目前,他們已經制定符合《勞動合同法》的新規定。北京市某企業的人事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作為用工單位,現在必須具備認真履行《勞動合同法》的意識,否則,違法的代價是很大的。所以,我們在錄用員工時,也必須比以往更加謹慎,因為如果隨意招聘來的人,使用以后覺得不理想,若想解聘,將會付出較以前更大的代價。”
除了企事業單位積極貫徹執行《勞動合同法》,全國很多高校也在組織即將畢業的大學生,進行就業指導,目的就是讓他們走上工作崗位后,明白自己的合法權利和應盡義務。
可以看到,新法規實施,已經得到企事業單位乃至全社會的積極響應,對大學生乃至整個社會的求職者來說,猶如一縷春風。
專家指出,由于缺乏工作和求職經驗,過去一些大學生在找工作時,曾遭遇過不少求職“陷阱”,而新法規實施之后,企事業單位的用工行為將受法律制約,不斷走向規范。在求職過程中有了法律化、制度化的有力保護,無疑將為高校畢業生創造一個更好的就業環境。(記者 顧克非)